一颗种子
扎根在火山肆虐后的土地上
用时间与品质
彰显生命的韧性与顽强
一粒米见证文明的起伏
冰稻夫稻米的兴起,要追溯千年。李唐初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粟末靺鞨在东北地区强盛崛起建立政权,史称渤海国。其势力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部分远东地区。后世历史考究,渤海国的崛起极大的受益于农耕技术的引进。
北方少数民族通常以游牧或渔猎模式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极大限制于气候因素。通常仅兴盛一时且难以为继。而渤海国之所以能够兴盛200余年,是受益于当地环境与农耕技术的引入。
渤海国立足于长白山火山群域,远古时期这里曾是火山肆虐的高发地。虽然如今沉睡已久,但却为农业种植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火山喷发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物与火山岩地质。在这种地质下岩石的吸热和散热快,早晚温差大,借助石板的热辐射,水的温度高;玄武岩上部为气孔状,下部为微气孔状,保水透气作用非常好。这些条件都能促进水稻的扬花、灌浆和早熟。
李唐王朝初期,渤海国积极吸纳其他各民族文化技术并依据当地因素加以运用改良,其中就包括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术。文明与技术如同一粒种子,在广袤的东北土地上迅速扎根发芽。得益于当地土壤环境,渤海国种植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米。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保障。渤海国也得以迅速扩张。成为与李唐初期相当的存在,为平衡势力,唐玄宗册封其为渤海郡王,后加封其为渤海国。
一粒米换回和平
由于渤海国地区地利优势突出,所种植的大米不仅口感富有嚼劲,而且营养丰富,称之为卢城之稻。据说此米不仅能养颜美容,而且还能迅速恢复体力,所以深受渤海国贵族喜爱。
时至武则天临朝,藉由各种原因,武则天声斥渤海国拥兵自重,决定兵发辽东。经过7年之战(698-705),渤海国大败,大祚荣将次子派到长安作为人质,并同时带去卢城之稻作为贡物。武则天品尝后龙颜大悦,自此之后卢城之稻便成为渤海国朝贡种不可或缺的贡物。
不破无立,毁灭即是新生
渤海古国历经229的繁荣鼎盛(698年-926年),期间历经15代帝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渤海古国经济发展迅速,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已推广到北纬44°以北的牡丹江中游一带,并涌现包括首都忽汗域,第三大都会在内的上百座城邑,这在当时是仅次于世界第一大都市长安、洛阳。
而在这过程中,渤海古国也经历了一次毁灭般的天灾。
公元922年,长白山地区火山喷发,焚毁了以天池为中心约500公里半径的森林。史书记载:“有放炮之声,仰见则烟气张天,大如数抱之石,随烟折出,飞过大山之后不知去处。”“天地忽然晦暝,时或黄赤,有同烟焰,惺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重热,遍野雨灰……”。一连数月的大火后,由此掀起的尘埃至少上亿吨,从而使东渤海国区域到日本海有几个月时间里处于黑暗状态,气温降到了接近冰点的程度。
火山喷发后,抛向大气中的含硫和含碳的尘埃在高空的高压下发生了连续几年的化学反应,形成了硫化物颗粒及转换成二氧化碳。这一热一冷破坏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体系,使渤海国及周边区域陷入生态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最终由于内忧外患,公元926年覆灭在契丹的铁骑之下。
得益于历史,辉煌于未来
火山喷发虽然间接导致了渤海古国的覆灭,但千年贡米的名号却并未因此而没落。天灾过后,辛勤的劳动人员重新建设家园,更先进的农耕技术伴随汉文明不断涌入。卢城之稻再次得到发扬,将千年贡米的口碑与声誉延续至今。
现如今,千年贡米得到了更科学的种植灌溉管理,稻米的产量与品质更上一层楼,而这正是“冰稻夫”稻米。品质出众的“冰稻夫”大米,米粒青如玉、润如珠、重如沙。煮粥久煮不散,汤汁浓稠如乳,米油丰厚,米粥润滑;蒸饭满室飘香,米饭微微透明,嚼之弹糯,稻香十足,回味香甜。
“冰稻夫”品牌在黑龙江镜泊湖拥有3500亩原生态水稻储备基地,在种植加工环节实时管控。为了保证大米的新鲜营养:实现了大米7日内新磨,全国配送!加工设备由合资和部分进口设备组成。
以米为介,我们努力践行简单真实的生活本质,这里历经亿万年形成的原生态地貌,会给您留下很深的印象!